资金回笼压力以及托盘资金的到期压力和需求低迷情况下接单量的持续下滑促使了年末的钢价从上游钢坯到成品材市场呈现大幅走低行情。原料价格12月中旬开始直线下跌,成本支撑不足。再看看整个大宗商品市场,皆为下跌趋势,钢价在这种大背景下亦是无法力挽狂澜反势而行的。
年末本就是资金最紧缺的时候,今年更是如此。经历了这么多家钢贸企业资金链断裂,到期无法偿还贷款,银行方面的态度是“防火防盗防钢贸”,对钢企的放贷正常是谨慎至极,甚至直接是拒绝贷款。因此虽说近日央行降息对于资金问题带来了好的消息,融资成本有所下降,但是现在在涉钢行业的信贷政策方面银行依旧是继续收紧的,不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变。钢贸商利润极少甚至有亏损的,再者自2013年钢贸危机爆发之后,一些钢贸商选择退市另辟明道,也带走了部分市场流动资金,可活动空间再次缩小了,钢贸商哪里有这么多的流动资金去囤货呢?
钢贸商对钢材产品的集中备货和钢厂对原材料的提前备货。而这种情况大部分出现在北方,南方相对较弱。由于全国各地区进入冬季时间不一,故而各地进入“冬储”的时间点及储备的资源种类数量等皆不尽一致。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每年的“冬储”行情大致出现在11月—次年2月。冬季天气寒冷、春节效应以及对未来预期较好的情况下,钢贸商都会在冬季准备库存,为来年开春的销售旺季做准备。也是这些原因使得“冬储”成为了一种惯性。
传统的钢材“冬储”是一年不如一年。“年年备货、年年亏损”,这几乎是大多数钢贸商的亲身经历,使得市场对于“冬储”产生了一定的“避险”心理。另外银行对钢企贷款避而远之,资金面压力也很大,因此除了少数大户库存尚可之外,多数多数二三线钢贸商迫于手中无“粮”,不得不放弃节前的这波抄底囤货行情。从近些年钢市的情况来看,“冬储”其实已经沦为“鸡肋”行情。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2月中旬重点企业粗钢日产量178.19万吨,增量3.25万吨,旬环比增加1.86%,市场供求矛盾更加严峻。粗钢日产至此已实现四连升,后期供给将继续回升。不仅如此,钢材市场供应压力也略有增加,截至12月中旬末,重点钢铁企业库存量为1488.27万吨,较上一旬末增加17.34万吨,环比增加1.18%。而我国自2015年1月1日起取消含硼钢出口退税,短期来看势必会弱化我国钢材价格优势,且国际市场纷纷对华出口钢材进行反倾销调查,钢厂新接出口订单量已明显下滑,投放国内市场资源增多;预计后期市场供给或将有所回升,市场供需矛盾依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