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海鑫威风八面,年产钢铁600余万吨,地理位置又非常优越,位于西安、太原、郑州三大市场之间,距离都不远,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曾经令多少同行垂涎三尺,加上先进的生产设备,大量的技术骨干,这样的海鑫,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这恐怕是管理层和投资者们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就笔者了解,海鑫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最直接的原因是银行的大幅度抽贷,而银行抽贷的背后既反映出了钢铁产业的整体萧条,也与企业过快的产能扩张以及管理不善等因素有关。这不仅仅是海鑫一家的问题,可以说,这是目前国内很多钢企的通病。
再加上国家出台的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诸多钢企纷纷关停小型生产线,转而上大产能项目,海鑫也在这一波浪潮中由过去的年产260万吨跃升至600万吨,这样盲目跟风的快速扩张,带来的是超出实际还款 能力的巨额贷款和尾大不掉的设备和人员规模,这为海鑫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这样的隐患在钢铁行业一片繁荣之时看不出来,但在萧条的市场行情下就变成了要命的毒瘤。
资金不足——钢厂无法满负荷生产——产钢单位成本升高——钢厂亏损加剧——银行收缩信贷——资金更加紧缺。这样的恶性循环每经过一轮,钢企就离死亡更近了一步,这样下去,破产是迟早的。
企图甩掉债务轻装上阵,但此举也无非是苟延残喘罢了。08年金融危机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破产重组后迅速扭转局面,转亏为赢,但这一是因为美国政府提供的救助资金;二是通用的根基庞大,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且研发能力出众;三是汽车家用汽车市场仍然很有前景,需求量大。而这三点海鑫一项也不满足。在国家决心解决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以往吃香的钢铁行业如今是朝不保夕,银行避之唯恐不及,自然不会轻易松口给钢企提供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钢厂经营出现问题就会被无限扩大化,银行别说继续放贷,上门讨债都是家常便饭。其他投资者在投入资金无法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都是望而却步。投资者缺少信心,光凭钢企自身努力想要重振何其难也?
地方政府的“松绑”政策对房市整体颓势提振不大,房屋新开工面积不断下降,尤其是近期受高温、多雨等天气影响,工地工程进度缓慢,新开工工地大幅度减少,建筑钢材整体市场成交明显转淡,现货市场价格也备受拖累,而这种局面很有可能会持续。在这种大背景下,唯有部分钢企“倒下”,减少竞争压力和过剩产能,才能使得整个钢铁行业重新走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来,而这是顺应潮流的,是政府和市场需要的,所以海鑫绝不是最后一家倒下的钢企,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钢企申请破产保护或者干脆彻底破产。这对企业来说自然是最大的不幸,但对钢铁行业的健康来说是一件好事,对废钢来说也是如此,短期来看,废钢缺乏销路,价格持续下跌,但长期来看,只有市场供需恢复正常,废钢价格才能得到保障。
未来部分钢厂退出历史舞台,钢铁行业重新恢复健康,废钢资源更多向大型企业集中而非像现在这样主要集中在散户手中,耐热钢管相信这都是可以预期的。就像亚当斯密说过的,市场是由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着,废钢行业在经过断臂之痛后终究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虽然阵痛期还会持续一年半载,但只要坚持下去,中国的废钢行业必将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不断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