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以来,在中央屡次强调不简单以GDP论英雄的背景下,中国多个省份已对市、县的考核进行了调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70个县市明确取消了GDP考核。GDP论英雄的时代将逐渐远去。因为政府对GDP的态度改变,以往受地方政府保护的民营钢企开始失去“保护伞”,大批的中小民营钢企在激烈的市场氛围和不公平的竞争中开始走向没落。
曾今,在不少省市中,民营钢铁企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和对落后产能的治理加强,民营钢企逐渐被边缘化。但国有钢企的待遇却明显不同,众所周知,在各大钢企业绩表面回暖的背后,除进行会计调整外,还隐藏着政府的各项高额补贴。甚至近年来,随着钢铁行业净利润逐年下滑,钢铁企业收到政府财政补贴数额也在逐年增加。业内人士都心照不宣,目前依靠政府输血已成为不少钢企减亏甚至盈利的手段之一。尽管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为钢企输血的本意是好的,但是部分钢企已经病入膏肓,完全依赖政府的补贴救济,这并不利于推进淘汰产能落后的钢企。
与此同时,耐磨钢管在淘汰落后产能和钢铁行业收缩的双层背景下,中小型民营钢企却出现大批倒闭。钢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钢企利润微薄加上银行也对钢企贷款缩减,导致企业贷款融资困难重重,中小钢企普遍处在资金链紧张的状态,如果钱紧持续,破产倒闭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事情。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中小钢企纷纷倒下,而大型钢企却在政府补贴的滋润下更加壮大,这不仅违背了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还加剧了耐磨钢管市场资源错配,更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尽管政府和钢企都知道中国钢市目前是供过于求的,淘汰产能也被屡屡提上议程。但到目前为止,钢企的破产退出机制却迟迟未能完善。以产能来说,经过一番洗牌,中小钢企已经元气大伤,但在大型钢企主导下,粗钢产量仍然高位不下,行业处境也难有改善。这让我联想到日前看到的新闻报道,报道称“中国钢铁业困境或将持续数年才能使供求关系恢复平衡。这种平衡的恢复将在钢铁需求和价格走低、污染防控措施更加严格以及信贷紧缩的情况下,以民营企业的纷纷破产来实现。”对此,我并不认同。
在民营企业纷纷破产和在政府保护之下,国有大中型钢企虽然能够获得暂时安全,但并不代表没有后顾之忧。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已经多病缠身,政府虽然可以救,但也只能救一时。而且在经济增速下滑,地方债务规模庞大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已经捉襟见肘,对于救市政府可能有心无力。而且钢企是生产观念一直未有改进,高产能、低需求一直压制着钢价,短期的盈利对身陷数年亏损的钢铁行业而言其作用无异于九牛一毛。目前整个行业前景依旧悲观,行业资金问题仍在考验钢企的生存,随着资金断裂面越来越大,那么这个行业崩坏将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