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连续20多月下降,已经出现了结构性通缩,尤其是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减速过快,并且预期不好,致使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引发各方面对于中国经济“硬着陆”担忧。为此,今年4月份以后,决策部门密集出台刺激措施,开始了新一轮“稳增长”宏观调控,要求全国上下一齐努力,确保全年经济增长7.5%目标实现。
与上轮刺激经济增长不同,本届政府宏观调控在力度与方向上具有两大特点:1.主要调控目标在于稳住经济增速,防范其超预期下滑,而非大幅提速,因此频繁出台“微刺激”措施,不断观察效果,避免一次力度过大,产生强副作用。2.鉴于前一轮全面刺激经济,亦引发过剩产能一起“搭车”膨胀教训,这轮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是“定向”刺激,即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突出问题,作为政策着力的“靶点”,而不再是“利益均沾”的全面性启动。
首先我们拥有较多的可用资金,不仅有20万亿的金融机构存款被冻结在央行,而且还有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次中国在环保、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住房等经济建设方面存在很多“历史欠账”。据有关资料,目前全国约有1400多万户棚户需要进行改造,按照每户10万元计算,全国“棚改”需要投资1.4万亿元,此外农村还有大量危房。这些“经济短板”可以容纳规模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产生数十万亿的市场需求,而不会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预计今后稳增长调控措施的“着力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货币政策更为宽松,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比如,扩大定向降准范围,提高定向降准力度,甚至还有“定向降息”可能,对于环保、新能源、高新技术产品、居民刚性需求等适度下调贷款利息等。当然,钢铁、水泥等过剩行业,资金紧张局面不会有多大改变。
刺激经济增长不仅需要流动性,更需要有效需求。前者不过是燃油,后者才是发动机。而固定资产投资恰恰能够迅速启动社会需求,迅速改善制造行业产能过剩局面,担纲经济增长引擎作用。所以,此轮宏观调控取向:在货币政策更为宽松的同时,扩大投资势必成为稳增长的侧重点与关键点。现在不仅中央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并且要求一些省市也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