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需要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职业技术和管理的配套。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国有企业的管理很多时候是比较落后的,在的职业技术这一块,对专业素质的工人培养也比较不够。另外一方面,整个钢铁产业的如果要进行提升的话,离不开市场的需求,但是我们的市场每次都是低水平循环,一会儿基建,一会儿造房子,需要的都是粗钢或者都是低端的钢,既然低端的钢能卖出去,那企业就没有动力来进行整改。
在扩大规模,低成本扩张方面,中国做得比较好,在中国赚钱比较容易。第二,国际化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中国的发展特点是计划项目权力很大,把政府搞定就可以了,而国外政府都是弱势者,选举一会儿就换掉了,非政府组织、环保组织、当地老百姓的话语权比较大,中国企业没有跟这些人打交道的经验。
产业升级方面,咱们在钢铁设备这方面已经是最豪华的了,产品的档次也在提高,但提高得还不够快,前一阵主要是练内功,降成本。提高质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宝钢和另外一家钢厂做成功了,一般都花了10到20年。国有企业的老板换得很快,换一个老板,企业的路就不连续走,好多都是半途而废。现在马钢、山东钢铁亏损比较厉害,这跟它们豪华装备比较多,但是产品档次比较低有关系。
从全球市场来看,铁矿石每吨价格已经跌破此前一直被认为不大可能“失守”的80美元大关,今年以来累计跌幅已超40%。长期“志得意满”的全球矿业巨头不得不打起“消耗战”,即使矿价不断下降,也被迫大幅扩产,试图以大产量和低成本保持市场份额上的优势。与之相对应,国内钢市也是持续下行,难以回暖。
如加大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政策效果将在下半年逐渐显现,预计今年全年钢铁的表现消费量会增长约3%。有专家预计全年钢企盈利状况会好于去年,但整体盈利仍会在较低水平。也有专家预期很悲观: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新常态,钢价还没探到底。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教授钢铁行业专家许中波认为:钢铁价格持续下跌,既有企业的战略失误,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
房地产投资下降,所以造成钢铁需求出现了负增长。很多负债率比较高的民营钢厂就可能要破产,像海鑫、康威倒闭的预演。跟地域关系不大,主要是这些企业对形势判断失误。前几年4万亿的拉动投资,钢铁效益比较好,所以他们把赚的钱又去扩大规模,还大量举债去建立新的设备。目前民营钢厂如果负债率低于50%,在目前铁矿石价格比较低的情况下,一吨钢还能赚一百多块钱,如果负债率超过80%,一吨钢就要亏100块钱。
第一是整个周期性行业的下滑,因为经济不好。第二点是因为地方保护主义。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屡屡解决不了,就是因为各个钢厂跟当地的GDP,跟当地的税收密切相关,所以一方面在压产能,另外一方面各个地方事实上在去产能,才会造成目前的困境。地方政府在执行的时候肯定是不力的,或者他们心里是不愿意执行的。举一个例子,大型钢厂去并购地方钢厂的时候,甚至花费十年以上的时间,这个并购都不能够成功,从市场的条件来看,应该是能够成功的,不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的反对。地方政府有他自己非常切实的考量,比如说这个钢厂解决了几千人的就业问题,如果并购了之后,要裁员那该怎么办?比如说这个钢企解决了当地一半GDP的问题,如果这个钢企离开当地,那当地的GDP应该怎么办?通过一系列的现实考量之后我们发现,地方政府出于父爱主义对这些地方钢企加以保护,事实上这些钢厂在环保方面也好,或者在拿到的资金成本方面也好,都有地方政府背后在支撑,它已经不是真正的市场化企业了。
主要原因是产量居高不下,产能过剩。2003年—2012年的10年间,我国粗钢产能激增5亿吨,使当前的产能存量超过10亿多吨,一个唐山市的产能比整个欧洲还高。国家一直提出要淘汰落后钢铁产能,也狠抓了几年,为什么钢铁价格还是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