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资金贷款是小微企业主要融资工具,但银行业流动资金贷款业务仍存在期限设定不合理、业务品种较单一等问题,有的小微企业甚至需要借助外部高成本搭桥资金续借贷款,这种“倒贷”行为增加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要积极发挥保险、担保的功能和作用。近几个月爆发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倒闭风潮,可谓让小微企业的融资难上加难。
要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优化基础货币投向,适度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的力度,落实好“定向降准”措施。央行已经两次实施定向降准,一次下降2%,一次0.5%,方向都是三农和小微企业。其中第二次规定,银行对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超过30%才可降准。然而,在长期与浙江小微企业接触的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眼中,两次降准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定向”也没能在微观层面落到实处。周德文指出,虽然国家政策是定向于三农和小微,但由于缺乏事后调查,有没有真的达到定向的效果难以评估。
定向降准是一个积极的措施。“之前我们的货币政策太紧,不管是出口还是内需,都出现因资金不足造成产能下降,经济下滑。”从之前的几次定向降准来看,一些资金仍流入偿贷能力强的房地产行业。袁钢明建议,在对三农和小微企业定向降准的同时,应限制银行对房地产的贷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目前的结构性问题。为解决小微企业“倒贷”问题、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银监会7月24日也发布多项措施,提升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效率,鼓励其开办续贷、年审制贷款和循环贷款等创新业务。
目前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对银行代付业务提供保险。据袁钢明介绍,这种方式的成本非常低,一般只有万分之五,由发货企业牵头,促使采购企业和银行购买保险业务。这样一来,保险公司增加了客户和保费,通过对大多数客户收费,对偶发的企业债务担保,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分担了银行的金融风险。由于目前贷款利率较高,银行仍在采用提高利率的方式降低风险,保险在贷款部分还没有铺开。袁钢明认为,在第三方支付已经成熟的今天,开展保险+信贷的时机已经成熟。促进更多保险资金直接投向实体经济。但由于国家对保险产品的功能有明确限制,如何将保险资金引入实体经济,目前保险业和学界仍在探讨之中。
担保公司规模太小,一旦企业资金出现问题,担保公司并不具备还贷能力。正是因为风险过高,许多担保公司收取高达20%的担保费,这对于企业来说融资成本太高。更为普遍的一种方式是企业互保,但在过去几年里,企业互保已造成连锁性后果。周德文指出,少数担保公司已开始探索与保险公司合作,实现担保风险社会化。要大力发展相关保险产品,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城乡居民等主体获得短期小额贷款。
国务院要求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八个部门认真采取综合措施,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今年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的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十项举措,《意见》进一步深化,并对每项举措落实责任进行细化分工。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将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保险+信贷”银保联动模式,目前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对银行代付业务提供保险。不过,由于目前贷款利率较高,银行仍在采用提高利率的方式降低风险,保险在贷款部分还没有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