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金融类资产表现突出,实业不佳,近期不少上市公司拟注入金融类资产。然而,*ST韶钢的“钢铁转金融”计划受挫,无疑给同类型资产重组蒙上一层阴影。6月17日,*ST韶钢开盘报3.4元,截至9时25分,该股跌5.03%报3.4元,封上跌停板。
谋划已久的*ST韶钢“钢铁转型金融”最终以失败告终。
据
耐高温钢管检测员指出,6月13日,停牌4个多月的*ST韶钢发布公告,宣布终止从1月30日开始由大股东宝钢集团主导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根据公告,由于重组方案拟置入的资产为宝钢集团旗下金融业务资产,规模较大,涉及多个金融行业及相关证券监管政策的要求和限制,税务成本高,在相应的时间内无法完成,*ST韶钢决定终止筹划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ST韶钢是较早将自身主营业务转向金融的钢铁企业,在其之后,6月3日晚间和6月7日晚间,重庆钢铁和华菱钢铁也相继宣布要收购金融类资产。
当然,不仅仅是钢铁行业,金融已经成为诸多实业上市公司们的“新宠”。分析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业涉足金融是趋势,但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让金融服务于实业,以实现协同发展,否则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据
耐高温钢管检测员检测的
数据显示,*ST韶钢已连续连续两年亏损,2016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为-2.31亿元,2015年和2014年度净利润分别为-25.96亿元和-13.88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ST韶钢本轮重组置换,主要是出于上市公司保壳的需求。宝钢集团作为*ST韶钢的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目前所拥有的金融类资产包括,华宝投资、华宝信托、华宝兴业基金、华宝证券等,保住壳资源,至少能让其他资产借此间接上市。
根据*ST韶钢的公告,终止原因有三点:首先在于目前监管政策下,相关金融业务资产需事先完成大量资产剥离和重组工作,资产规模较大且涉及已上市公司的股份,需分别履行国有资产监管管理部门、金融及证券行业主管部门等监管审批,并涉及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衔接工作;其次,相关资产的剥离和重组将涉及较大规模的税务成本;第三,由于金融资产剥离和重组程序的复杂性,各方无法在预计时间内完成相关资产的剥离、注入的审计评估工作,并推出相应的重组预案。
值得注意的是,*ST韶钢是较早的将自身主营业务转向金融的钢铁企业,在其之后,6月3日晚间和6月7日晚间,重庆钢铁和华菱钢铁也相继宣布要收购金融类资产。
耐高温钢管分析师认为,*ST韶钢重组方案的终止,会对同类型套入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有一定的影响。
除了上述提到的钢企在内的实业类上市公司偏爱收购金融类资产外,《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近年来,房企类上市公司在涉足金融领域的动作十分抢眼。
6月8日,星河控股旗下物业资产智善生活登陆新三板,其大金控布局也浮出水面。星河集团总裁姚惠琼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星河集团已经成立业务全覆盖的金融控股集团,金融已经成为继住宅、商业之后的又一大主营业务。
在谈及星河控股未来的发展战略时,姚惠琼表示,未来星河金融谋求有限金融牌照布局,同时精选产业,做产业投资与资本运作,形成包含产业投资、PE、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定增在内的完善的投资产品线,逐步实现“保险+基金+股权投资+债权”模式,5年内形成了规模超百亿的金控平台。
在此之前,房地产巨头恒大集团也在金融领域频频布局。2015年,恒大收购中新大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打造保险旗舰恒大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今年3月17日,恒大集团旗下互联网金融平台——恒大金服也正式上线。恒大金服是互联网金融平台,旗下拥有保险经纪、保理等相关金融牌照及业务经营资质。最新的动作是早前从光大银行辞职的原副行长邱火发近期或将任职恒大集团筹备的民营银行董事长。
而绿地集团从2011年便开始涉足金融行业,组建了全资子公司绿地金控。2015年5月,绿地又成立了绿地金服,将其打造成互联网房地产金融业务的主体公司。
除了钢企、房企之外,《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的实业类上市公司涉足金融案例还包括:五矿股份注资*ST金瑞、浙江国贸注资浙江东方、中石油拟将昆仑信托等金融资产注入*ST济柴等。
除了此次重组失利的*ST韶钢外,6月8日,绿地控股发布公告称,绿地控股已收到证监会行政许可申请中止审查通知书。而公司非公开发行方案调查后,此次募集资金总额上限拟由301.5亿元下调至157亿元,并取消了原来的4个金融投资项目,分别包括设立投资基金、设立互联网创新金融公司、增资绿地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及收购杭州工商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并增资等项目。
金融行业要和实业配合,发挥良好的协同效应。金融本质上就是为实业服务的,没有实业,金融就是个虚的东西。因此,在转型金融的过程中,公司可以接受到一些好的投资标的,为下一个业务的发展方向做储备。但必须要把金融和实业结合好,引进专业的人才,在金融业务合规基础上加强管理。